近日,張掖市草原工作站在位于黨寨鎮的國家級草品種區域試驗站(甘州)完成85個野生鄉土草種質資源種植,為馴化培育適應性和抗旱能力強及產草量高的優質草種持續發力。
4月份開始,草原工作站從近四年內采集的120個野生鄉土草種中選擇了圓柱披堿草、老芒麥、黃花苜蓿、小花剪股穎、看麥娘、百脈根、蒙古扁桃等85個優質鄉土草種,在完成試驗室萌發試驗的基礎上,按照小灌木、觀賞植物、藥用植物、生態用種等功能劃分4個區域179個小區,根據各品種的萌發特性,采取低溫層積、藥劑處理等方式對種子進行了預處理,依據品種特性科學選擇種植方法,確保種植深度、行距和株距一致、出苗整齊、成活率高。
適宜的草種是草原生態修復成功的關鍵技術之一。目前,我市在草原植被修復中多采用進口草種,如早熟禾、垂穗披堿草、扁穗冰草等,由于適應性差,修復效果不理想。為此,張掖市草原工作站自2020年開始,歷時4年,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在全市開展了野生植物資源調查,采集、鑒定、制作臘葉標本68科344屬977種1661份,截至目前,共收集120余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下一步,草原工作站將充分發揮草品種區域試驗站的平臺優勢,加快馴化培育適宜張掖不同生境和用途的鄉土草品種,完善野生鄉土草種馴化體系,為張掖草種新品種審定、篩選、示范提供數據支撐。(撰稿:草原工作站 馬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