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按照“自然資源部 國家文物局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中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指導意見”精神,張掖市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單位“兩線”落圖和數據納規工作,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在市委常委會上兩次專題安排部署,市政府多次具體研究推進,市自然資源局會同市文物局組成強有力的專業技術力量,在省政府批復張掖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前,完成了全市20處國保、40處省保單位“兩線”納規工作;在5月底市政府批復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前,完成了全市344處縣保單位的“兩線”納規工作,確保了規劃批復前將“兩線”測繪空間數據整體納入全市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實現文物保護的信息化和精準化管理。此項工作的全面完成,標志著張掖市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及周邊環境均落實了法定保護要求,對項目建設中有效避讓文物點,進一步防范文物安全事故的發生和落實“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總體要求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成為在全省率先完成此項工作的市州。
開展文物保護單位“兩線”落圖測繪是依法實施文物保護管理的基礎工作,也是提高廣大干部群眾文物保護意識、維護文物尊嚴的重要途徑。“兩線”落圖測繪和數據入庫工作按照市政府辦公室印發的《張掖市文物保護單位“兩線”落圖測繪工作實施方案》,本著“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精準高效、應測盡測和統籌兼顧、積極主動、應落盡落”的原則,由市縣兩級文物部門委托張掖市土地規劃勘測院通過整理資料、實地測繪、建檔立卡和數據入庫,與市、縣兩級自然資源部門形成工作合力,嚴格按照規程和技術要求完成。“兩線落圖”測繪成果將為文物保護規劃編制與實施、文物保護日常管理、文物保護行政審批等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一是科學嚴謹測繪,確保數據真實準確。張掖市土地規劃勘測院積極探索“測繪+文物”的工作方法,按照各級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將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到文物保護中,為各種類型的文物保護單位制定高效“兩線”空間信息矢量數據采集方案,通過RTK、無人機等儀器設備進行實地勘察和正射影像生成,采取遙感影像目視解譯、無人機航攝和實地調查,完成了全市縣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兩線”范圍全部空間信息采集,包括空間坐標數據和屬性數據、標準數據庫等,“兩線”測區內做到全部建檔立卡、上圖入庫,實現文物的信息化和精準化管理。
二是加強工作調度,確保工作質量效率。由測繪單位和各縣文物管理人員組成的工作團隊在對文物進行科學分類的基礎上,克服人力、氣候、地形等多方面的困難因素,結合文物基礎資料、土地變更調查、不動產權屬、三線劃定成果等數據,采用無人機航測建模配合GNSS定位儀,通過合理規劃測繪點位、分組并行、錯峰調查的方式,高質量按時順利完成了外業測繪任務,確保了測繪成果按時納入規劃“一張圖”。內業工作在形成矢量數據庫的同時,將每一處文物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范圍與測區正射影像圖疊加,配上文物簡介、文物近景圖片整合制作成不可移動文物“兩線”矢量數據影像專題圖,便于各縣文物管理人員的日常管理和使用,最終形成了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成果。
三是部門協同發力,確保形成工作合力。文物保護單位“兩線”落圖測繪工作涉及到多個相關同級部門,市自然資源局與市文物局加強溝通協調,在工作中與縣(區)自然資源局和文物屬地各鄉鎮密切聯系、通力協作,確保了測繪工作協調、有序、高效進行。同時,市上成立了文物保護單位“兩線”落圖測繪工作專班,由各縣(區)文體廣電旅游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單位“兩線落圖”測繪的組織實施,形成工作合力保證工作質效。
下一步,市、縣區自然資源、文物部門將在文物“四普”中持續發力,以扎實有效的工作舉措,確保張掖市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空間數據統一納入全市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對文物本體及其整體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讓其成為文物保護的重要載體和信息屏障,全面提升我市的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