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張掖市自然資源局以全省“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為引領,統籌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實現全市發展類村莊規劃應編盡編,看不準類村莊按需編制規劃,為助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發揮了規劃引領作用,提供了空間保障。
堅持科學編制,確保規劃能用管用。把編制村莊規劃作為鄉村建設的先手棋和基礎性工作,抓住多規合一和實用性兩個關鍵,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要求。統籌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定位和空間布局,加快補齊鄉村發展短板,不斷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補短板、優內容,破解“規劃落地難、規劃不管用”的難題,使每一個村莊規劃科學務實管用,實現規劃編制質量和實效雙提升。
堅持底線管控,保障鄉村建設需求。將“三區三線”控制指標及村莊發展戰略、管控要求融入到村莊規劃編制中,合理劃定各類空間管控邊界,優化布局鄉村生活空間,因地制宜界定鄉村建設規劃范圍,嚴格保護農業生產空間和鄉村生態空間,牢牢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根據不同村莊分類,重點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土地管理政策工具,從優先保障產業發展和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的角度優化建設用地布局,從而實現建設用地總體減量、布局優化的目標。在村莊規劃指導下,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鄉村振興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40多個項目落地實施,171個省級鄉村建設示范村通過驗收,其中7個村被命名為省級“和美鄉村”、12個村被命名為市級“和美鄉村”。
堅持集思廣益,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和村莊規劃編制專業機構的作用,扎實開展田野調查,深入挖掘村莊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內涵,突出地域特色和比較優勢,避免造成“千村一面”。堅持“聽民聲、匯民智、重民意”的工作理念,在村莊規劃編制和實施中充分注重村民主體地位,廣泛聽取“土專家”、致富帶頭人、鄉賢能人等各方面意見,形成“村民參與、村民主導、村民共建”模式,最大程度凝聚基層智慧,編制反映村民訴求、符合村民意愿的規劃,確保規劃接地氣、能落地。
堅持因地制宜,壯大特色核心產業。注重發揮本地特色優勢,尊重差異,分區分類編制村莊規劃。對自然生態好、毗鄰大景區的村,按照打造特色保護類村莊的定位編制規劃。如臨澤縣倪家營鎮梨園村,作為全國首批組織振興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倪家營鎮編制了“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在村莊規劃引領下,建成以梨園口戰斗遺址為核心,集紅色遺跡瞻仰區、黨性教育體驗區、精品民宿體驗區、研學旅行服務區、戶外拓展健身區為一體的“一核五區”紅色美麗村莊。
堅持統籌銜接,探索規劃動態調整。為提升村莊規劃的實用性和鄉村空間治理水平,根據建設需求,縣區統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三區三線”劃定和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探索對已批準的村莊規劃進行評估調整和優化完善。肅南縣大河鄉西岔河村、高臺縣巷道鎮東聯村調整后的村莊規劃已經縣人民政府批準實施,有效保障了西岔河村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東聯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項目落地實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