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日期:2024-08-16
自2022年張掖市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以來,張掖市緊扣“搬出安全、搬出綠色、搬出幸福”的目標,結合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綠色發展,聚焦打造宜居家園、創優服務水平、培育特色產業、完善鄉村治理等方面,不斷改善搬遷群眾的居住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搬遷群眾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優化公共服務。統籌考慮搬遷群眾人口密布、發展規模、基礎設施、交通出行、生態環境等關鍵環節,規劃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讓和美鄉村“增顏值”。全市以“四避開”“四靠近”“四達到”為原則,建成安置點84個,安置群眾15129戶。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愿、人畜分離、設施配套”的工作思路,引導搬遷群眾統一規劃建設既有顏值又有氣質極具風格的農村住宅。結合凈化、亮化、綠化、美化“四化”建設,搬遷工作開展以來,共爭取6.08億元資金鋪路223公里、架設電力線路242公里、路燈2946盞,鋪設排水管網294公里、供熱管網116公里,硬化地坪49萬平方米,新植果樹、景觀樹20萬棵。整合1.48億元資金建成學校4所、康養服務中心5個、醫院1個、衛生院5個、公交站點5個、便民市場3個、黨群服務中心7個、文化廣場22個、養殖小區16個。
拓寬致富渠道。就近就地引導搬遷群眾發展優勢產業,讓搬遷群眾吃上家門口的“產業飯”。持續壯大中藥材、馬鈴薯、高原夏菜等特色產業,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做大做強骨干企業,創造就業機會。依托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畜牧業養殖基地及龍頭企業帶動6700余名搬遷群眾實現穩定就業。持續發展壯大第三產業,積極引導7000名搬遷群眾從事餐飲、家政、倉儲、配送等服務業。成立勞務服務公司,將污水管網、生態及地災搬遷安置樓、高標準農田建設、道路綠化養護等小額簡易工程發包給勞務服務公司,帶動2500多名搬遷群眾務工。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整合物業服務、衛生清掃等各類就業崗位為800名困難搬遷群眾提供就業保障。
強化基層治理。積極探索深度融合的有效形式,在就業、就醫、就學等方面無縫銜接,幫助搬遷群眾“穩著陸”。為更好服務搬遷群眾,在大型集中安置點派駐公檢法司、城市執法等部門單位,配套完善居民自治、社區管理、物業管理等制度,對搬遷群眾實行“雙向”管理,著力解決“兩頭跑”、辦事難等問題。鎮村干部廣泛開展入戶宣講、走訪慰問、幫扶救助等活動,對生活困難的群眾以臨時救助的方式進行幫扶。縣城安置群眾擁有“雙重身份、雙重保障”,在享受原居住地政策補貼的基礎上,與城鎮居民同等享受醫療政策、養老待遇、社會福利、公益救助等保障服務。縣自然資源部門采取統一驗收、統一測繪,統一登記“三統一”工作方法,為集中安置點搬遷對象“送證上門”,切實以“點滴”之力匯聚搬遷群眾幸福之源。
豐富文化生活。各縣區結合風土人情和歷史風貌,暢通溝通渠道,宣傳文明生活,調動搬遷群眾增強助力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努力創建鄉風文明的“新圖景”。打造“鄰里小院議事”“和理說事亭”“百年榆樹下話桑麻”等文化長廊,搭建議事平臺,引導搬遷群眾主動說事、相互評事、協調理事,及時化解矛盾糾紛。開展“和美鄉村·幸福小院”“好婆婆·好媳婦”“五星文明戶”等活動持續弘揚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孝老敬老傳統美德和保護生活環境的新生活理念,為實現“居室靚、廚衛凈、庭院美、產業興、家風正、村莊美”的建設目標注入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