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日期:2024-10-18
近年來,張掖市深度融入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堅持“風光水火氫醇”多能互補和“發輸儲用造”一體化發展,全力推進國家重要綜合能源基地建設取得新成效。
一是清潔能源供給穩步提升。立足資源稟賦和能源優勢,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快3個大型風電和6個大型光伏基地建設,全面推行新能源項目“五個一”工作機制,力促項目早落地、早建成、早并網。至目前,全市新能源裝機達540萬千瓦,占全部電力裝機規模的76%。分布式能源有序發展,實施甘州區、山丹縣“千家萬戶沐光行動”試點各1個,全市累計建成并網分布式光伏6.65萬千瓦。
二是電網基礎設施持續完善。新建成投運330千伏匯集站6座,在建2座,甘州750千伏變電站第二臺主變擴建、張掖順化330千伏變電站第二臺主變擴建等一批電力基礎設施項目陸續建成投運。有序推動甘州750千伏變電站第三臺主變擴建以及張掖西、高臺西2個750千伏變電站和4個330千伏匯集站納規工作。先后實施農網提升改造項目966個,完成投資15501萬元,架設10千伏線路305.58千米,架設0.4千伏線路352.67千米。謀劃儲備巴丹吉林沙漠基地第二通道(張掖基地)項目,已完成方案編制和資源核查,正在積極爭取國家納規。配合實施的“隴電入川”工程,正在開展路徑協議簽訂工作。
三是電力系統調峰明顯優化。制定印發了《張掖市新型儲能發展規劃(2024-2030年)》和《張掖市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構建以“六儲三區兩源一帶”為主線的新型儲能發展布局,臨澤天海共享儲能電站、華能山丹東樂北灘集中式儲能電站、民樂縣阿特斯共享儲能電站一期等項目已建成,全市已建成投運及在建儲能項目建設規模124.2萬千瓦/302.3萬千瓦時。張掖盤道山、肅南皇城抽水蓄能電站在全省率先開工,累計完成投資12億元,丹霞、青龍溝、白楊河等5座新增補選站點正在積極爭取納入國家規劃。大力發展清潔高效煤電,總投資74億元的張掖2×100萬千瓦燃煤機組擴建工程項目于2023年7月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5億元。
四是能源保供能力持續增強。全面夯實煤炭供應保障基礎,平山湖一號礦井、金灣煤礦改建、平坡三五號礦井等項目正常推進。青陽煤礦項目、臨澤紅柳園、肅南法拉溝礦區、山丹東水泉東及長山子煤田礦區正在辦理前期手續。至目前,全市煤炭生產(含試運轉)產能達330萬噸,在建產能達420萬噸。全力加快推進油氣增儲擴量,張掖LNG儲氣中心一期已建成投產日均用氣量50萬方,日生產LNG300余噸,累計生產及儲存LNG達13.14萬噸,完全可滿足我市5天應急儲氣保供能力。爭取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中央預算內資金和超長期國債項目2.58億元。
五是就地消納水平顯著提高。堅持“以負荷定規模”的原則,制定印發《張掖市“十四五”第三批新能源建設指標配置辦法》,為新增用電負荷項目配置新能源建設指標,加快構建“新能源開發—高載能產業—下游產品延伸”的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模式,首批入庫新增負荷項目36項。用足用活可再生能源不納入能耗總量和強度控制的政策紅利,鼓勵引導高耗能企業購買綠證、使用綠電,至目前全市新能源企業已申領綠證936024張、交易575192張。至9月底,全社會用電量51.2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55%。
六是裝備制造產業建鏈成型。堅持資源優勢與產業培育同步發展,持續風電產業鏈、光伏發電產業鏈、新型儲能產業鏈培育壯大、延伸補強。風電產業鏈已招引落地中國船舶、上海電氣等風機制造企業,形成年產風機總裝120萬千瓦、葉片生產450臺套、塔筒400臺套的生產能力;硅基光伏產業鏈已招引落地河西硅業、天合光能、浙江德斯泰等上下游企業,形成年產工業硅6萬噸、光伏組件0.8吉瓦、光伏支架4.12萬噸的生產能力;氫能產業鏈已招引落地中國能建、江蘇宏澤海槿等制氫及制氫裝備制造企業,形成年制氫170噸、年產制氫電解槽100套、日加氫500公斤的生產能力,西北首個制氫項目建成投產。儲能產業鏈招引落地廣東易事特、浙江正泰、江蘇阿特斯等儲能頭部企業,建成年產500兆瓦全釩液流、年產250萬千瓦磷酸鐵鋰儲能電池生產線。